钦州做大做强做优向海经济 走出高质量的经济发展之路

2022-10-14 09:45:19

金秋的钦州大地,奋进的足音铿锵有力。

钦州铁路集装箱中心站的海铁联运班列,装载着来自全球各地的货物,鸣笛开往重庆、四川、贵州等西部省市;钦南区的对虾、大蚝迎来丰收季,渔民将其装车后发往全国各地……在中国(广西)自由贸易试验区钦州港片区重点项目建设现场,处处都是机器轰鸣、繁忙有序的建设场面和生产场景。

党的十八大以来,钦州市始终坚持以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视察广西“4·27”重要讲话精神和对广西工作系列重要指示要求,紧紧围绕自治区党委凝心聚力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壮美广西的新部署,深入实施“建大港、壮产业、造滨城、美乡村”四轮驱动战略,着力向海洋要资源、要财富、要效益,做大做强做优向海经济,争当广西“面朝大海、向海图强”排头兵。2021年,钦州海洋经济产值699亿元,同比增长13.8%,占广西的38.2%,位列全区第一。

夯实向海经济基础

钦州市处于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的核心位置,一头连西南、一头连东盟,是西部陆海新通道三条主通道的交汇点。

港口是驶向海洋的始发点,港口建设是发展向海经济的基础性工程。围绕建成千万标箱国际门户港、西部陆海新通道战略枢纽的目标,钦州市全面实施“建大港”攻坚行动。建成全国首个海铁联运自动化码头,30万吨级油码头,钦州港进入全国最大装卸能力港口第一方阵;建成钦州港20万吨级单向、10万吨级双向航道航标工程并投入使用;建成运营全国第12个、唯一设在非省会和非计划单列市的钦州铁路集装箱中心站。

如今,钦州港有30万吨级码头1个,10万吨级集装箱码头8个、万吨级以上泊位30多个,港口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港口吞吐能力近2亿吨。

随着港口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钦州港运输实力显著增强,海铁联运和海运发展迅速。

9月17日,满载着服装、鞋子等日用杂品货物的海铁联运班列X9574次列车从钦州港东站出发,驶向西藏拉萨西站。这是西部陆海新通道发出的首趟“广西北部湾港—西藏”海铁联运班列,标志着签署了《合作共建西部陆海新通道框架协议》的我国“13+2”个省区市(直辖市),已全部开通西部陆海新通道海铁联运班列。

“这几年,西部陆海新通道基本形成东、中、西三条主干道。”钦州车务段钦州港东站站长黄江南告诉记者,新通道运输货物品类由2017年的50多种增至640余种,为我国南部沿海至西部地区乃至南亚地区的物流运输开辟了一条新路径。

今天的钦州港,已从昔日的小渔村华丽转身为国际大港,位列2021年全球100大集装箱港口第44名。

港口货物吞吐量从2012年的5622万吨增长至2021年的1.67亿吨,集装箱吞吐量从47.7万标箱增长至462.7万标箱,10年增长近10倍,集装箱办理量跃升至全国第6位;海铁联运班列实现了从“0”到“20000”的飞跃;集装箱航线由2012年的20多条,发展到2022年上半年的66条,通达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300多个港口,实现国内重要港口和东盟国家主要港口的全覆盖。

聚集临港产业集群

钦州港码头,海风劲吹。万吨船舶往来不绝,运输车辆交织,船只等候吊机挥舞“手臂”为其装卸作业。

不远处,今年开工的中国石油广西石化炼化一体化转型升级项目正在快速推进。该项目将建设120万吨/年乙烯裂解装置和下游化工产品装置,2025年全面投产后,将有力促进钦州石化产业园区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构建石化产业集群。

近年来,钦州紧抓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自贸试验区、北钦防一体化发展等重大机遇,以港口为龙头,充分释放“海”的活力,形成以海洋交通运输、海洋工程建筑、海洋渔业、滨海旅游等海洋产业为主体,以临港绿色石化、电子信息、新材料、装备制造等海岸带产业为重点的海洋经济体系。

重大项目是经济发展的“生命线”,是拉动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钦州坚持把平陆运河作为头等项目、头等大事、头号工程,科学谋划平陆运河通道经济带,加快内河港、产业园区建设。

与此同时,发挥龙头企业强磁效应,延链强链驱动临港产业集群加速聚集。钦州以中石油、华谊、恒逸等项目为龙头,重点引进高端聚烯烃、可降解材料、特种树脂等烯烃材料项目,培育发展医药中间体、原料药、专用化学品等精细化工品;以中伟项目为龙头,做强三元材料和磷酸铁锂双链条正极材料;以中船海上风电、金风海上风机制造等项目为龙头,加快打造面向东盟的大型风电装备制造基地。今年1—8月,钦州重大项目累计完成投资140.1亿元,同比增长64.03%;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0.5%,增速保持全区第一位。

秋天是收获的季节,项目建设硕果累累,钦州海上牧场也迎来大丰收。

在犀牛脚镇的海上,渔民忙碌地采收大蚝。近年来,钦州以浅海海域为主体,建设浅海优势海产品健康养殖基地,打造海洋牧场。培育和发展深水抗风浪网箱养殖,推进三娘湾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和茅尾海大型海洋牧场建设。重点发展对虾、石斑鱼等高品质特色品种养殖,完善钦州大蚝中国特色产业优势区建设,将“钦州大蚝”等打造成为中国知名品牌。2021年,钦州实现渔业一产总产值82.7亿元,水产品加工产值8146万元。

服务向海经济发展

打造良好的营商环境,才能走出高质量的经济发展之路,做大做强向海经济。

“以‘在岗一分钟、干好六十秒’的务实精神,纵深推进‘放管服’改革,深入推进便民利企‘微改革’,打造一流营商环境。”在9月26日召开的全区开放发展暨深化“放管服”改革、持续优化营商环境电视电话会议上,钦州市委书记林冠在钦州分会场作的交流发言掷地有声,也吹响了该市新一轮优化营商环境的“冲锋号”。

为促进向海经济发展,钦州不断优化营商环境,提升服务水平,广西自贸试验区钦州港片区推进了多项改革创新,开展集装箱“全生命周期”管理服务集成改革,降低企业综合成本;开展通关监管模式改革创新,提升口岸通关效率;开展港口工程竣工验收改革创新,提升港口能级和竞争力。以优质的服务,为钦州向海经济发展保驾护航。

10月1日,装载原油的“德瑞克”号油轮停靠钦州港30万吨级油码头,钦州港海关关员立马对原油开展查验,仅半个小时现场查验任务就顺利完成,企业随即开展转运作业。

为促进口岸通关便利化,海关大力实施“两步申报”“提前申报”“两段准入”等通关便利化改革,率先在广西推行集装箱货物“船边直提、抵港直装”服务新模式。数据会说话,今年前8个月,钦州港口岸进口整体通关时间为12.56小时,出口整体通关时间为2.26小时,比2017年分别压缩95.30%和94.81%。

围绕做大做强做优向海经济目标,钦州制定出台一批有针对性的产业政策、优惠政策,建立招商跟踪服务协调机制,吸引更多涉海企业落户;降低和规范口岸经营服务性收费,推进钦州港区提效降本;创新海域海岛管理制度,加快构建现代海洋治理体系,探索建立海洋产业准入负面清单制度。进一步完善外商投资市场准入制度,实施外商投资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鼓励外资投向海洋药物与生物制品、高端装备制造、文旅康养、跨境金融、现代渔业和海洋能源等重点产业。此外,深化“放管服”改革,加快“互联网+政务服务”建设,推进涉海事项实现“跨市通办”“跨省通办”“北部湾联办”。

目前,该市与全国18个省、53个市县实现“跨省通办”“跨省通办”事项761项、“全区通办”事项781项,全市政务服务网上可办率99.98%,让数据多跑路、企业群众少走路,把“最多跑一次”尽量变成“一次不用跑”。(本报记者康安)

关键词: 向海经济 建设现场 生产场景 核心位置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