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网讯 倘若你想触摸镌刻在甲骨文里的殷商风华,想捕捉风起洛阳时分的盛唐浮光,想步入汴京梦华里的北宋画卷,那么,你应该来到河南,来到这天地之中、大河之南,从行走河南开始,读懂最早的中国。
(相关资料图)
4月23日,为积极推进河南省文旅文创深度融合发展,着力塑造“行走河南·读懂中国”国际品牌体系,开拓新形势下入境旅游发展新局面,提振河南省入境游市场,由河南省文化和旅游厅组织的“行走河南·读懂中国”入境游产品研发工作营在郑州启动。
活动现场
当日下午,春雨氤氲,滋润百谷,料峭的天气并未冷却只有河南·戏剧幻城里的热闹气息。位于郑州市中牟县的这张河南文旅名片,便是本次活动中媒体团与受邀境外旅行商行走的第一站。
科技赋能文旅
在光影里讲好河南故事的悠久厚重
坐在只有河南·戏剧幻城三大主剧场之一的幻城剧场里,一个个和我们相隔千年的朝代从地下慢慢升起,从夏商开始,故事穿梭在一片遗址上的上下千年,“先人们”还穿越到此时与观众对话。
幻城剧场
天子驾六遗址坑剧场
“舞台的感觉很新颖,音乐恰到好处,智能LED灯的运用和增强现实的视觉效果也做到了极致,除非亲眼所见,不然任何语言都表达不出来现场的震撼程度!”看完幻城剧场演出的游客樊宇澜称赞道。樊宇澜是中山大学旅游学院的博士后,她认为只有河南·戏剧幻城打破了传统舞台时空的幻觉性,可以作为科技与文旅成功融合的典型案例,便专程从广东回到河南老家做课题调研。
“数字科技的参与加强了游客的体验感。只有河南·戏剧幻城的‘幻’,就体现在科技和艺术的相互融合,使游客的思维和意识不受客观现实上时间和空间的束缚,营造出了这种身临其境的感官体验。”记者从只有河南·戏剧幻城相关负责人处了解到,剧场的舞台采用现代化的声、光、电为表现手法,配合最高可升降至三层楼高低的机械舞台,可以让观众在幻城跨越时空,来到夏商周宋,开启一场奇幻之旅。虽然只有河南·戏剧幻城运用了大量技术手段,但并没有因此喧宾夺主,科技与艺术的完美融合让游客忽略了技术本身。
“我是曹植。”“我是司马懿。”“我是吕不韦。”“我是潘安。”一个个“先人”的声音与画面在舞台的云烟中闪现,通过蒙太奇的表现手法,依靠着最前沿的科技手段,宏大而又玄幻的、瑰丽而又素雅的、沉静而又俏皮的河南故事向观众娓娓道来。
麦田博物馆
据介绍,只有河南·戏剧幻城以黄河文明为根基,以人物群像的方式展现了中原文化的广博与兼容并包,通过一种可触、可感的全新艺术形式,把悠久厚重的黄河文化内涵予以再现。
沉浸式演绎成为文旅发展新模式
在麦田里诉说河南人的生生不息
如果用一种颜色形容只有河南·戏剧幻城,那便是黄土的颜色,也是小麦丰收的颜色。幻城外的百亩麦田,是很多观众发出第一声感叹的地方,这是朴素河南的缩影,是这片土地生生不息力量的外在显现。
在这个文旅复苏的春天,吸引游客奔赴河南的并不只有博物馆里的上下五千年,还有缔造故事的河南人。
李家村剧场
“我虽然不是河南人,但是当我沉浸在李家村剧场里的故事时,第一次了解到1942年这样悲伤但坚韧的过去,那个瞬间我就像成了河南人的一分子,了解到这一粒渺小的麦种所蕴含的价值和意义。”从广东远道而来的Christina是秘鲁和中国的混血,她一直希望多去到各地了解中国的历史,学习中国的传统习俗,从中寻找归属感。Christina告诉记者,虽然生长的环境不同,但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共鸣是相通的,她会推荐她的中外朋友都来只有河南·戏剧幻城了解河南故事,了解河南人的故事。
感动Christina的李家村剧场复原了一场大雪,复原了一片金黄,在演员与观众的互动中讲述了一场与麦子有关的故事。为什么用麦子讲述河南人的故事?只有河南总导演王潮歌曾这样回答:“麦子,河南全国产量第一。我们可以把剧场里的麦子理解为赖以生存的粮食,也可以把它当成精神的象征,当成希望,当成像太阳一样耀眼的未来。而河南人就像这个土地和麦田一样,不仅滋养了自己,也滋养了全中国。”
透过只有河南·戏剧幻城的成功破圈,我们可以发现不论何地的游客都能对优秀的本土故事产生情感共鸣,沉浸式演绎也成了文旅发展新模式。然而,沉浸式文旅并非一味追求特效,而是通过以内容为首的表达,发挥数字创意、情感共鸣、互动体验等多维度合作,创造出不仅有戏剧、有故事,还有文明、有人生思考的价值体验。
据悉,“行走河南·读懂中国”入境游产品研发工作营一众将继续调研参观“少林寺”“隋唐洛阳城国家遗址公园”“龙门石窟”“神垕古镇”“曹魏古城”等地,并结合许昌三国文化旅游节,以三国文化为主题,针对亚洲入境客源市场,积极开发入境游新产品。(董蕾)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