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决遏制这种突破社会伦理和道德底线的行为

2023-06-19 13:38:32

孝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西周时期就已经形成。在这基础上,孔子发展和丰富了孝文化的内涵,使其逐渐成为一套严密且庞大的思想文化体系。到了汉武帝时期更是成为统治者治国理政的主要学说之一。


(相关资料图)

如何对待父母才是孝呢?孔子说:生 事之以礼 死 葬之以礼 祭之以礼

意思是说:父母活着的时候,要按礼侍奉他们;去世后,要按礼埋葬他们、祭祀他们。

从孔子的这段话中可以看到,孝不仅是父母生前的赡养,还有去世后的安葬和祭祀。

事实上,在整个人类社会活动中,不分种族、肤色,父母去世葬之以礼,是全人类共有的观念。然而在二十一世纪的中国网络上,我却看到了这样一幅毁人三观、突破全人类道德和伦理底线的画面。

父母去世,其子女不通知亲朋好友前来悼念,不举办葬礼,在当天就将遗体火化下葬,还沾沾自喜的自我表扬一番:移风易俗,厚养薄葬。

这是孝吗?

亲人去世,按照各地风俗,都需要停尸一段时间的,有的三天,有的五天,有些社会地位比较高的人物时间甚至更长。之所以如此,无非是表达对已故亲人的哀悼和敬重。在父母去世当天就将其遗体火化下葬,就像处理死去的动物一样,我看不出他有一点不舍和悲痛,更不用说敬重。一个对去世的父母毫无悲痛之情的人,会不会厚养其父母是非常值得怀疑的。

“孝”更多地包含一种情感和态度在里面,所以就有“孝顺”、“孝敬”等词语。孔子说:今之孝者 是谓能养 至于犬马 皆能有养 不敬 何以别乎

意思是孝不只是在物质上供养父母,如果不敬重父母,那和喂养犬马有何区别?

至于“薄葬”不是不可,但这并不意味着可以不办葬礼。可以简约但却必不可少。

“礼”贯穿着每个人的一生。一个婴儿的出生,父母要举办一场隆重地仪式欢迎新生命的到来,有的地方称为满月礼;年满18周岁,要举办成人礼;结婚要举办婚礼;60周岁以后子女为其举办寿礼;走到人生的终点,子女要举办一场葬礼,送其走完最后的一段路程。

一个人如果缺少了最后的一场“礼”,那么他的人生还能完整吗?

文化需要传承,但传承需要一个载体。作为孝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葬礼,就是这个载体的其中之一。正是有了这个载体,我们三千多年的孝文化才能传承至今,我们这个民族才能生生不息。如果说孝文化是我们民族的魂 ,那么这个载体就是我们民族的根。

而有人打着“移风易俗”的大旗推行的所谓“厚养薄葬”,其实是在摧毁我们传统文化的载体,挖掉我们民族的根。没有了根,我们如何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而不倒?又何谈民族复兴?

故而,对于突破人类伦理和道德底线的“孝”,我们不仅不能提倡,还要必须加以遏制。

关键词: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