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旅融合『村』光无限

2023-07-07 08:00:39

本报记者 朱二俊 龚严巍 张亚轩 李臻 王海春 胡明慧 杨波

大沙河镇采摘红富士苹果、湖西农场打卡稻虾共作、姚集镇观赏农田风光……走进徐州的田园沃野,一个个“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乡村旅游综合体,不仅让城里的游客流连忘返,也成为乡村振兴发展的一张张名片。


(资料图)

近年来,徐州锚定农旅融合,通过加快调整发展结构、优化资源配置、抓好乡村产业人才队伍建设等方式,着力推动农业从生产走向生态、生活功能的拓展,促进农业产业链不断延伸,以农旅深度融合为乡村振兴增添新动力,跑出全域旅游“加速度”。

丰县大沙河红富士带火乡村采摘游

盛夏时节,丰县大沙河镇特产“红富士”到了挂果的关键时刻。一个个红彤彤的苹果挂满枝头,圆润饱满,惹人喜爱,空气中弥漫着沁人心脾的果香,游客们忙着采摘、装箱,一幅美丽的乡村采摘新画卷徐徐展开。

7月伊始,在丰县大沙河镇卫东果蔬种植家庭农场,农场主唐世东忙得不亦乐乎。今年农场种植了120多亩红富士苹果,预计总产量在60万斤左右,能收入80—100万元。唐世东说:“近年来,随着乡村采摘游的兴起,每年秋天来摘苹果的游客络绎不绝,由于大沙河苹果品质上乘,所以特别受游客青睐,让大沙河苹果的知名度越来越高。”

据介绍,卫东果蔬种植家庭农场采用的是高纺锤形矮化密植栽培模式,能让果树长得更粗壮、产量更高。果树下通过养草调节气温和生态,并能保持土壤湿度,让苹果树更舒适地成长,结出的果实更加皮薄肉嫩、口感甜脆、果香浓郁。

“特有的冰糖芯,是我们苹果的特色。”唐世东告诉记者,由于苹果品质好、口感好,销售价格虽比其他果园的高,但还是供不应求,“每年苹果成熟时,会有很多老客户们直接联系我购买。我们不仅有现场采摘,而且通过网上售卖,通过电商平台把苹果发往全国各地。”

果子品质高、销售好,也得益于政府对果农的政策和技术扶持力度,在政府补贴的帮助下,农场建起了冷库,购置了生产机械,实现了机械化生产,每年镇政府还会组织农场主外出学习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对外推介果园,吸引客商前来考察。

一颗颗红彤彤的苹果挂满枝头,带来丰收的喜悦。大沙河镇政府相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来,丰县大沙河镇坚定不移地走好“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发挥地域优势,引导群众规模化发展特色水果等产业,有效带动农民增收致富,着力构建产业兴旺、群众富足、生态良好的新格局。

沛县湖西农场稻虾共生绘就新“丰”景

“龙虾生存不耐高温,本地温度总体适宜,更有利于虾苗生长,总体产量预期高于去年同期。暑期一到,游客更多了。韩楼村正在举办以宇宙航天为主题的灯光秀,村民们主要参与卫生清理、秩序维持及停车场管理工作,另有部分村民负责绿化的管护,大家都各司其职、十分忙碌,为了农场更好的发展尽可能出一分力。”湖西农场农业发展部部长张合义笑着说。

7月4日,微山湖畔的江苏省湖西农场韩楼村灰瓦白墙的民居错落在水田之间,成片的虾塘绿波轻泛、微微荡漾。不少游客慕名而来,与自然、乡土在此处紧密结合。

“湖西农场的龙虾养殖十分出名,来了一尝,果然名不虚传。”游客靳女士告诉记者,全家驱车从市区出发,不到1小时便可享受美食美景,“孩子们在这里可以亲眼看到农作物的生长,近距离体验乡村生活,动手参与各种劳作,真实感受大自然的生趣,我感觉整个人都放松下来了。”

“农场生态环境良好,农业基础扎实,具有区位、交通、人脉、体制等诸多优势。”湖西农场副场长水爱莲说,去年,湖西农场韩楼村正式入选省级乡村旅游重点村。

一地两用,一亩双收,不误农时,循环交替,此种“稻虾共作”立体生态种养模式是湖西农场的“看家本领”。“农场一亩地能产400多斤虾,每斤虾最高能卖到27元,1000亩地一茬小龙虾大概能获得400万元纯利润。”张合义为记者细细讲来,近年来,沛县胡寨镇和湖西农场支持鼓励村民发展“稻虾共作”模式,以稻养虾,以虾促稻。

当下,韩楼村共有1.5万亩土地采取“稻虾共作”科学养殖方式,一年养殖一季龙虾、种植一季水稻。同时,建立质量安全追溯平台,种养全过程实行质量安全控制,致力于为游客带来天然味蕾感受。

“农场以80亩为一方分给养殖户,微山湖湖西水源地水质上乘,我们的地能灌能排,接连不断,所以才能实现持续高产。小龙虾具有养殖技术易掌握、投资小、见效快等特点,可为水稻增肥、除草、松土。反过来,水稻也可为小龙虾供饵、遮阴、避害。”张合义介绍,韩楼村现有1000余亩稻虾综合种养示范区,300多名养虾大户正共同将稻虾文章做大做强。“在产业发展的同时,农场经纪人队伍也在日渐壮大,他们主要负责虾苗的收购、销售、配送、对接等工作。”如今,每个承包大户年收入平均超过10万元。

“在湖西,稻田小龙虾7月初基本结束。但大家不用担心,咱们农场靠近微山湖,精养塘及藕田龙虾也少量上市,游客在农场全年均可吃到鲜美的小龙虾。当下,以正在举办的灯光节为例,晚上游客数量能达到近千人。”张合义说。

除了稻虾养殖产业外,湖西农场还积极调整自身产业结构,让农民的致富路越走越宽。酷似尖嘴鸡的“九月江南第一鲜”鸡头米就成为了湖西农场的“新鲜好物”。该物又名芡实,一亩地大概能产两三千斤,每斤能卖30多元,每亩毛收入1万多元。2021年,湖西农场开始带领村民试种鸡头米,不仅带动了农民增收,也受到了越来越多食客的认可。现在,农场还开设了湖鲜大排档、龙虾预制菜加工、野奢地锅餐饮、灌排设备产业园等,充分实现产业增效、农民增收。

睢宁农旅融合带旺“采摘经济”

沿着故黄河观光道一路向东开,便来到了姚集镇万亩果园,主干道两边有许多采摘园和家庭农场,程修廷的家庭农场便是其中之一。

“他家的葡萄真不错,又大又甜还不贵,才好!”姚集镇房湾村村民何月平边采摘边对记者说道,她是这里的老顾客了,油桃和葡萄品质很好,今天趁着儿子放暑假,带着朋友一起来休闲娱乐下。

“果树采摘做的都是口碑,水果质量好回头客就多!” 程修廷告诉记者,今年是他种植果树的第六年,10亩起初种的都是油桃,从去年底才将2亩地改种夏黑葡萄,以满足游客多样化的采摘需求。

说起种果树的头3年,程修廷直摇头。2017年起,连着3年夏季遭受暴雨,种的果树都被淹了,幸亏村里帮忙挖渠排水,镇果树服务站多次来给现场指导,才保住了三分之二的果树。程修廷当时萌生了放弃的念头,但因为自己是学果树园艺出身的,看着这么多果树又实在是不甘心,“万事开头难,还是得撸起袖子干!”

在村里和镇果树服务站的帮助和程修廷的努力下,家庭农场逐渐步入正轨,销售渠道主要以销往县城连锁超市为主,每年只有零星几个人来采摘,还都是附近的村民。

转折出现在2022年初,程修廷突发奇想,将果园里开满的桃花拍了视频发到短视频平台,没想到意外火爆,很多网友在视频下询问能否采摘。程修廷觉得这是一个增加销路的好方法,便开始经常发布一些图片和视频,从开花、追肥、疏果、剪梢一直到油桃成熟,程修廷拍摄的作品一直都有不错的流量。

“去年采摘季游客多了起来,还有本地和外地的企业联系集体采摘团建,人流量至少有600人次。”尝到“甜头”的程修廷今年继续拍摄记录果树生长、养护过程,在短视频平台上一直都有不错的热度,再加上今年新种植了葡萄,来采摘的游客人数也比去年有所提升。

近年来,姚集镇坚持保护自然生态格局,聚焦富民增收,聚力旅游综合开发,引领现代高效观光休闲农业发展,打造“农业+旅游+体育”模式,以休闲娱乐、农业观光、体育运动、文化体验、休闲旅游为特色,构筑姚集农文旅“黄金十字架”。

“接下来,姚集镇将围绕省、市、县提出的高质量建设黄河故道生态富民廊道的文件精神,深入挖掘资源,促进‘农业+旅游+体育’高质量融合,继续做大做强休闲果园采摘园产业;利用黄河故道沿线湿地、河道、观光道、果园等区域,将休闲果业、陈井民宿、黄山前村、路亚基地等相结合,促进农文旅深度融合发展。”姚集镇党委副书记陶冶说道。

新沂小小蓝莓园推进三产融合

近年来,新沂市积极推进乡村旅游与一、二、三产相融合,打造山水田园休闲农业带,构建乡村旅游发展新格局。

金辰蓝莓基地位于新沂市棋盘镇白草村,正处在这个田园休闲农业带的中间,今年上半年金辰蓝莓基地接待研学与游客达2万人次以上,充分展现出金辰蓝莓基地的强大市场活力。

在金辰蓝莓基地,创始人杨艳春向记者讲述了她的“蓝莓梦”与创业历程。

2010年,杨艳春偶然接触到了一种高档水果——蓝莓。她认真查阅资料,又到吉林、辽宁去实地考察,发现家乡的土地很适合蓝莓生长,于是决定引种。

2012年,在中科院植物研究所、南京农业大学、大连理工大学等机构的支持下,苏北平原第一家大型蓝莓种植基地形成规模。这块303亩的蓝莓生态园成了杨艳春朝夕相伴的家,金辰蓝莓园的品牌也越来越响。

杨艳春知道产业要有大发展,靠单打独斗不行,她决定带着乡亲们一起致富。依托蓝莓基地,她成立了合作社,采用“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发挥金辰蓝莓园示范作用,为农户提供种苗、配套技术培训和市场信息服务,带动全村父老乡亲一起种蓝莓增收入。

为了让大家快速掌握种植蓝莓的技术,杨艳春买来教学资料,请来专家,开办培训课堂。农闲时,她走家串户,自己当起老师,尽己所知、尽己所能,给乡亲们传授蓝莓种植的经验和技术。在杨艳春的带动下,白草村成为了远近闻名的蓝莓种植专业村。

2018年,白草村党支部改选,杨艳春当选为党支部书记,杨艳春一上任就带领全村人点燃了乡村振兴之火。

杨艳春努力将白草村打造成以蓝莓生产为主体,多种经济共同发展的农业产业集聚区,形成以点连线、织线成面的联动发展格局;同时拓展蓝莓生态产业园的各项功能,设蓝莓工作坊、成品营销柜、作物体验室、植物室科普馆等功能区,把吃、住、游等旅游要素融入基地发展,打造白草村成为集现代种植、农产品深加工、观光、休闲、采摘、娱乐为一体的农旅结合乐园。

铜山餐饮服务打响微山湖美食名片

“五一”之后,刘赛的餐馆正式迎来旺季。这些日子,刘赛的餐馆生意一直不错,收入不菲。

26岁的刘赛,是土生土长的铜山区柳泉镇北村人。上初中时,在烧烤店打过工,大专在校期间勤工俭学跑过销售。毕业后,刘赛在市内的网吧、KTV干过,也跑过快递,甚至贩过水果。后来,靠做直销,刘赛在城里的生活渐渐安稳下来,可“匀速”的赛道,刘赛跑起来不过瘾。

这一年,家乡北村也开始有了巨大的变化。通过人居环境整治,北村的湖光山色被充分挖掘出来,这里不再是避世的“桃花源”,而成为了乡村游的网红打卡地。

返乡创业的计划,最初父母并不认同,但刘赛觉得,比之城市,家乡有更多的发展机会,也需要有更多的有志青年投身其中,让这里变得更美好。

2016年,刘赛回家乡干了3年手机销售,从业绩垫底做到了主管。手里有了余钱,刘赛的创业大计,开始一步步实施。

2019年,刘赛在隔壁的利国镇开了一家火锅店。由于底料足、味道好,生意不错,一个月的营业额就能达到十几万元。

但突如其来的疫情,让人猝不及防,也浇熄了刘赛创业的第一盆“火”。

那段迷茫的日子里,刘赛说自己睡觉的时候都时常被累醒,“为心中的目标去奋斗,其实一点儿也不累,没有目标,没有方向,不知道该怎么去拼、去闯的时候,才更内耗。”

好在,这段迷茫期并不长,2020年,北村的楼山湾度假村建起来了,刘赛在那里的水街租了门面卖炒冰。

虽然只是小吃店,但来玩的游人多了,生意自然也不错,一年下来,也有了不错的收入。

守着炒冰店,就能过上安逸的生活,但这并不符合刘赛的性格,在他看来,只有不断突破,才是年轻人该有的生活的模样。

那时候,餐饮业还没有完全恢复,偌大的水街上,没有一家像样的饭店。虽然干火锅店赔了钱,但刘赛认定,随着乡村的不断振兴,北村发展农文旅,一定会带来新的机遇,自己投身其中,不仅是助力者,以后也会变成受益者。

不顾家人的反对,2021年,刘赛又在水街租了门对门的两间二层门面房,做起了餐饮。

这是水街第一家饭店,也是目前为止最大的一家。500平方米的面积,一面接桌餐,一面接团餐,那一年,旺季一个月的收入能达到十几万元。

来这里的游客,除了奔着北村的美景来,也奔着微山湖的美食来。

刘赛经营的聚鲜阁,鱼、虾、龙虾等食材,起初来自于自家的鱼塘,后来发展到周边村民家的鱼塘,不仅自己生财有道,也带着乡亲们一起往致富路上奔。

“去年,我家的鱼塘里养的是螃蟹和罗氏虾,今年全部改养小龙虾,专供饭店。”刘赛摇着浆,一边在塘里检查刚下的虾苗,一边跟记者说,“周边的鱼塘,也是我们饭店的‘供货商’,饭店用不完的,我们还会通过电商平台帮着乡亲们销售,让他们放心养殖不愁销。”

家乡美起来,日子好起来,在乡村振兴的大道上,这样的致富故事势必会越来越多。

贾汪葡萄串起“生态旅游+现代农业”

“今年的行情不会差,甚至还会比去年好点。”7月3日,站在自己精心打理的葡萄树下,张恒义笑着憧憬着。眼下正值果实成熟期,位于贾汪区塔山镇墨上福缘葡萄农旅文化产业园内,35亩葡萄长势喜人,再过20天这里的葡萄就能正式采摘、上市。

葡萄作为塔山镇高效设施农业种植的主导产业,已成促民增收的致富果。目前,塔山葡萄种植面积1000余亩,主打品种为甬优1号,最高亩产值可达3万余元。全镇从事葡萄种植的农户140余户、500余人,带动就业近2000人。

张恒义和儿子张树青是塔山镇最早一批葡萄种植户,父子俩经营的墨上福缘葡萄农旅文化产业园在当地颇有名气。在产业园门口,“塔山葡萄,酸甜各占50%的味道”的推介语格外醒目。对于张树青来说,这句话也浓缩了种植户们辛勤拼搏。

“甬优1号葡萄是12年前从宁波农科院引进的优质品种,没想到在我们塔山长得比原产地还好。”张树青介绍,2013年投资了几十万元,一开始引进的几个新品种大都表现不好,引来不少闲话,但好在主打品种甬优1号葡萄表现优秀,次年亩产就达3500斤,一亩地纯收入近1.5万元。此后,张恒义不但自己种出了名堂,还带动周围农户,以“家庭农场+农户”的模式,将家庭农场发展和村民增收进行“捆绑”,实现双赢。

如今,充分利用品种好、水质好、空气好、土壤好、管理好这“五好”优势,塔山葡萄的品牌越来越响,“塔山葡萄,酸甜各占50%的味道”的推介语也更加深入人心。“充满了夏天、阳光、小清新的既视感。”95后吕筱萌表示,当天她和朋友在贾汪漂流完回市区的路上,来此尝鲜塔山葡萄。墨上福缘葡萄农旅文化产业园位于贾汪区农谷大道以南,对于徐州市民来说,这是一条休闲采摘和乡村旅游的热门线路。

近年来,高品质乡村“采摘游”越来越受到市民的青睐,走在墨上福缘葡萄农旅文化产业园,科普长廊上图文并茂的展示着葡萄的相关知识,长廊后面,观赏油葵和荷花正值盛花期,煞是好看。“今年还在门口修建了停车场,园区内还设置了游客休息室,提供科普阅读。”张树青表示,为了方便游客品尝葡萄,休息室还提供免费的纸巾。张树青认为,做旅游,就要处处从游客的角度着想,不但要有好的产品更要有好的服务。

“我们将充分用好资源优势,把‘生态旅游+现代农业’融合发展作为发展方向。”张树青表示。近年来,贾汪区积极拓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融合发展之路,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引导和带领下,塔山镇种植大户的葡萄种植路越走越宽。

关键词: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