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载筹谋躬刻璧,丹心一片报中医。
狂风骤起掀惊浪,荡浊呈清见转机。
——《夜雨寄北》谢子善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尊敬的母校各位领导、恩师,亲爱的同窗、校友:
你们好!突如其来的一场疾风骤雨,让人间泛滥成灾。风云变幻,在莫测的时运面前,人类是如此无助、如此渺小。而与此同时,在文艺圈里,也正在掀起一阵惊涛骇浪!一首《罗刹海市》引燃数亿人的思绪,荡起娱乐圈、乃至国际界的层层污浊。这些现象,似乎是一场酝酿已久的“蓄谋抒发”,却也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在昭示着:我们这个时代需要变革!
记得一位国医大师曾说过:我们中医就象征着这个“和”字的意象,你看我们中医在国家的专业排名多么的靠后,就知道我们这个社会的“和气”已经沦落到了什么地步!罗刹近在咫尺当下,而海市却是幻影天涯。谁又能出淤泥而不染?多半早已同流合污而不自知。而国人在这样的环境之下,又怎能不生病呢?我们需要一股正气来引领这个时代前进,而在我的理解看来,这股正气,恰恰是我们的传统文化正能量!
从心学大师王阳明先生的观点来分析,一个人的内在精神决定了他的外在行为。换而言之,我们现在社会的诸多矛盾,是人们的精神心理出了问题。而影响了我们精神心理健康的,正是老百姓每天都在接触的娱乐媒体。试问,浑浑噩噩的贫瘠思想,又怎能开出正义的信仰之花?
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之下,我们愈加需要古代先贤的智慧。那些永不褪色的历史真谛,是能刺穿丑陋妖媚迷梦的会心一箭。而中医,以“仁和精诚”为内涵的中医,正是能治愈这个病态时代的一剂良方!
三生有幸遇见中医!我幼年在外公身边了解中医,因自己体弱多病,便自学中医来调理身体,高考第一志愿就填报福中医长学制专业,如获至宝、更如鱼得水!在入门学习之初,深感这些中医知识多半似曾相识,恍若前世已通,如逢故友,一会即觉。之后,利用空闲时间在网络开设中医交流圈,与民间中医学习切磋,乐趣无穷。莫轻年少,于大一年便立下宏愿,愿将中医传遍五洲四海,惠及贫苦寒衣。后又求学于厦门老中医叶老门下,期间翻阅了无数中医书籍。我深深感触到,中医可以拯救这个时代!
中医根于民间,也必将振兴于民间。中国人生来就具备学习中医的慧根,只是等待唤醒!试想,倘若我们能普及中医基础教育,让百姓懂得养生知识,便能少生病。人人皆懂医,全民皆医,那么免费医疗的目标不就更近一步了吗?中医名家徐文兵老师曾无奈地谈到:“中医不可能振兴,因为中医本质上是为了老百姓省钱,它不挣钱。”但我觉得,中医能够振兴,也必将振兴,但它需要另辟蹊径!不靠资本的运作,而是靠老百姓的力量。不和器械硬拼,而是需要借助文化的作用力,才能四两拨千斤。
在入学之初,我便开始了我的中医文创工作,起初我运作的公众账号名为“青囊和声”,因为我深受我的导师蔡盈舒老师(青囊行者)的影响,她对于中医的执着热情鼓舞感动了我。但在近十年的沉淀积累下,我将其破茧成为“和世璧”。在中医的肩上压着西方势力的巨石,又怎么能昂首挺胸,气息舒畅?所以,中医一方面要练就一身金刚不坏神功,另一方面也需要学会化骨绵绵掌,才能以柔克刚、百邪不侵!
诚如中医院士张伯礼教授所言,我们中国的中药材资源十分有限,假如全球都要向我们买中药材,那不会是一件好事!在我理解看来也确是如此,中药资源是宝贵而有限的,而中医药文化的力量却是无限的。许多中医老教授认为,现代人很多疾病都是自己“作出来”的,原因是不懂得中医的门道,自己害自己。
虽然我们现在都明白了中医好,但是中医药的推广工作却仍然举步维艰,特别是海外的中医宣传任务依旧任重道远。在长时间的西方文化的作用之下,国人丧失了本土文化自信,崇洋媚外之风盛行,对易经八卦等理论依然带着迷信的有色眼镜来窥探,甚至嗤之以鼻,避之千里。而海外的中医宣传工作也面临着诸多挑战,一方面是强大的文化隔阂,让这些深奥的中医理念难以阐释传播;另一方面,也有许多中医教授认为不应当把我们老祖宗的宝贝拿出去糟蹋,或者说是让别人研究出成果,再转而申请专利,收取国人高额费用。
在这些论调的影响之下,中医该如何立足?又该何去何从?我认为还是我们老祖宗那句话:本立则道生!所以我给中医的立场就是这三个字:和世璧!以和立世,不卑不亢,但坚韧不拔,百邪不侵!我希望中医能以“和世璧”的形象打开国际市场,同时也成为一张闪亮的中国外交名片。
但这个愿望就目前来说还是太遥远了,真实的现状是现在中医本科毕业生很多都难以就业,或转入其它行业工作。中医师,目前的缺口很大,似乎不应该就业困难,但是许多中医学院的毕业生并没有走上中医的岗位,这引起我的关注思考。
医学,是属于高风险行业,但我们的安全行医岗位其实是很有限的。如果自己开医馆,等于要自己承担百分之一百的责任风险,这对于青年中医来说,压力不小。好的公立医院岗位被西医牢牢控制,中医就像被人点了穴一般,动弹不得。从市场的角度来说,传统的中医岗位已经不能满足当代的中医就业了,所以我们急需自己开创新的中医产业,拓展中医的定义域!例如中医的科技文化产业,这块内容更适合交给富有青春活力的中医青年来完成。中医文化的传承创新,将大大缓解医患矛盾、提升民众的医学素养,从源头上带来看得见的利益。这招叫做“击虚避实”,用文化的柔软来化解医学的生硬!
其实,中医失传的本质,是中医文化和中医精神的失传。中医的根就在中国,只要有这些土壤和营养在,就能枝繁叶茂。解决就业难题,中医要突破穴道,打通任督二脉,开创新的机缘,才能打破当下的僵局。“文以化之”、“术以破之”、“法以变之”。我们需要重新分配好老中青的中医人力资源,避免教育资源和成果的浪费,充分调动起一切可以凝聚的中医力量。
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之下,带着一腔赤子之情,我筹谋近十年,创立下了“和世璧”中医品牌。“和世璧”这个中医品牌创作,是源于历史,却又高于历史的一个产物。众所周知“和氏璧”的故事。不论是“卞和献璧”的历史典故,还是作为它本身独有的价值,都和中医的现况有着极为相似的处境。卞和献璧,怀才不遇。中医是中华文化的精粹,却在长期的打压之下得不到发展,许多身怀绝技的名老中医郁郁而终。而后来和氏璧的流失,也正和中医药许多高超医术失传一样。二者同为瑰宝,区别在于:和氏璧,是玉石,是王权象征;而和世璧,是一种文化烙印,是民心所归。
“和世璧”这三个字,字字千钧。古今中外,天地之间,却只有中医能受此殊荣,行此天命。中医,以“仁和精诚”为文化底蕴,其中“和”文化,是核心。从小处说,中医是平衡人体阴阳,调和治病的一门医术;但往大了说,中医是探寻天地万物、社会自然的中正不二法门。中医的发展观念与当下的科学发展观、可持续发展观,都是高度契合的。当下社会,乱象丛生、怪病丛生。说到底,是人的本性发生了变化,由此带来的社会毒性巨大。人类被科技拽着奔跑,却不知已经脱离了正常的生存运行轨道。从这个角度来看,中医可以通过带领人类返璞归真,来让这秽浊的世道“静置澄清”。这是它发挥“和世璧”作用的一个方面。
再者,“和”的反义词,不仅有“乱”,还有“战”。那么,中医是否可以化干戈为玉帛呢?其实,不论是“乱”,还是“战”,根源都是人。战争的背后是利益冲突、利益划分。而随着时代的进步,人会更追求自身的成长价值。那么,当人的思想能升华到中医的境界时,许多矛盾自然可以得到化解。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大力弘扬中医药文化,确实有利于世界和平稳定。
第三,中医不仅可以化干戈为玉帛,还能化戾气为祥和。像这次疫情的发生,就是一种戾气。而最终能圆满解决,也和中医药的作用紧密相关。另外一种戾气是“暴戾之气”,这种过度的恶劣表现会对社会造成极大的伤害。这些现象的出现,一方面也与许多外来文化的侵蚀相关。而中华中医文化自古崇尚“亢则害,承乃制”。在这些优秀文化的滋养熏陶之下,那些过度的、阴暗的文化产物最终才能被中和与取代。
从以上三方面,可以说明中医有足够的底气和能力来行使“和世璧”的使命。而当和世璧中医品牌深入民心之后,一方面将更有利于让中医药在正确的轨道上畅行。让中医药更加现代化、规范化,发挥独特的作用;另一方面,也更有助于打开中医药的国际市场,成为举世闻名的中国文化品牌。
最后,“和世璧”与“和势必”同音,也象征着天下大势,分久必合之意。“和世璧”中医文化,适合扎根于福建,理由有二:一方面福建闽南有着中原河洛文化,如水灌木,生生不息;另一方面,福建与台湾隔海相望,在福建立下“和世璧”文化品牌,寓意深厚。若能在两岸统一后,两岸共同来发展这一品牌文化,势必有利于长治久安、繁荣富强。
“和世璧”并不是一种“王权象征”,而是“民心所归”。是广大群众内心共同的期许和美好祝愿,让我们把这份“热血”,汇聚在中医药文化里,让它重获新生。而它也将长成苍天大树,福荫后世子孙千千万……
“和世璧”中医公众号投入了我自己太多的心血,它就像是我雕琢出的一块美玉,而今,我将其“完璧归校”。里面的优质中医相关视频创作300余篇,特色内容包括《中医歌曲》27篇、《中医英语》41篇、《创见中医》32篇、《一句话学中医》65篇、《趣读经典》30篇,另有《医宗金鉴》39篇,等等。
有感于母校对自己的悉心培养,恰逢此中医药蓬勃发展之时。愿将《和世璧·TCM》公众号中的作品(及账号),贡献于母校的青年团体组织。期许能以个人的星星之火,点燃母校的无限青春创造力。也希望母校的青年力量能真正将中医“和世璧”的内涵淋漓发挥,打造成为母校中医青年的独有品牌。
母校对我恩重如山,学生无以为报。寸草虽微,但心存感激。春恩无尽,也必能将中医的和风吹遍九州大地!相信,在母校党委、团委的领导下,由我们这批青年中医志愿军写下的新时代中医篇章,能够振兴中医精神,唱响华夏新辉煌!
祝愿母校福中医的明天愈加美好!中医药事业蓬勃生春!
作者:谢子善(毕业于福建中医药大学)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