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夏季尾声,都有一个特定时刻我们称之为“出伏”,你知道它意味着什么吗?
为何我国古人如此重视节气划分,甚至创造了一系列农谚来描述这一时期的天气变化?
(相关资料图)
这不仅仅是老祖宗的经验之谈,更是与古老的五行学说紧密相连的气象密码。
今年的末伏时间定于8月10日至8月19日,因此8月20日正式出伏。
在我国的传统气候观念中,三伏天被认为是全年最炎热的时期,出伏的到来意味着这一高温时段告一段落。让我们一起探索出伏之后,今年的天气将会如何转变。
今年出伏之后还会热多久?
我国古代的五行学说与四季有着紧密的联系。
春天对应木,夏天对应火,秋天对应金,冬天对应水,而土则藏于四季交替之间。
按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天干地支纪年法,四季则是被做了如下划分。
一年十二个月,按十二地支被分为四份,其中寅卯为木也为春、巳午为火也为夏、申酉为金也为秋、亥子为水也为冬。
辰戌丑未四土则出现在四季交替的月份当中。
而五行也在四季之间轮回罔替。
一年四季,春夏秋冬,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刚好也对应了农作物在一年四季当中的状态,春季播种,夏季长大、秋季收获,而冬日储粮。
五行之间有其生克关系: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此中的转化与克制关系为季节转换提供了理论基础。
春分不出麦,谷雨不出稻。
春分之时,木之气旺盛,象征着生命力的开始和万物复苏。
适宜播种,麦苗处于生长初期。到了谷雨,火的元素开始升腾,木生火,此时如果继续播种,火的力量容易消耗刚刚升起的木气,对作物成长不利。
立夏黄梅开,小满麦浪高。
立夏之际,火气正旺,黄梅的盛开预示着夏雨即将到来。
小满时,火力进一步盛大,对应麦田中的浪澜,预示着收获即将到来。而火之旺盛也使得此后的播种变得不宜,因为火会过度消耗木气。
因此在夏天,特别是三伏天的头伏与末伏阶段,金元素需要“伏藏”。
而当秋天到来,代表金的季节开始,金的力量逐渐增强,这也意味着火的力量逐渐减弱。当这一过程进行到火完全被克制,即到达戌月(农历九月)。
立秋之后的第一个与第二个庚日分别为入伏和出伏的时刻。
庚,作为金的代表,意味着每逢庚日,冷气会随之增强。今年的出伏恰好是在“庚戌日”,这预示着金的力量仍在上升,十天后将迎来金气最为旺盛的“庚申日”。
由此可知,今年的出伏后,我们还将面临约十天的高温。真正的凉爽天气会在白露节气之后逐渐到来。
但考虑到今年出伏时金气偏强,加上立秋的时机正值丑时——一天中阴气最浓郁的时刻,并且今年又是“早立秋”,预示着今年的凉爽天气可能提前到来。
白露白菜定,寒露黄瓜黄。
随着秋风的到来,金的力量开始升起。金能制木,所以白菜等作物的生长逐渐稳定。寒露时节,温度下降,黄瓜等夏季作物开始转黄,呈现金的色泽。
霜降霜不降,冬天雪不霜。
霜降,意味着水的元素开始兴盛,而金能生水。若霜降时节未见霜冻,预示着金的力量不足,这将使得冬季的雪水元素不够强大。
大寒大不寒,年年见冬衣。
大寒,为一年中最后的节气,此时水气最为旺盛。但若大寒并不寒冷,则水未能充分克制火,暗示来年火气较强,冬天自然也就不太寒冷。
一般来说,在正常的气候条件下,直到秋分,日均气温才会降至22℃以下。
关于出伏雨的传说
老一辈的农民经常说:“不怕出伏雨,就怕出伏晴”。这其中的道理是什么呢?出伏当天下雨意味着天气即将转凉,而晴天则可能意味着高温还将持续。
这也是对自然规律和传统气象知识的一种传承与尊重。
出伏这一天,是晴还是雨,古人通过观察自然界和农事活动总结出一些经验,并用农谚的方式流传下来。
这些简单而深刻的话语,不仅预示着天气变化,更关系到农业生产的顺利进行。
出伏雨淋淋,三九多雨雪
农谚告诉我们:“出伏雨淋淋,三九多雨雪”。这表示如果出伏当天遭遇降雨,那么待到三九天,雨雪将频繁降临。三九天,被视为一年中最寒冷的日子。
民间常说:“冷不冷就看三九天”,寒冷程度也与此天的天气状况相关。如果三九天以晴天为主,则预示着当年冬天温暖。
然而,“该冷不冷不成年景,该热不热五谷不结”。冬季适当的寒冷是必要的。太温暖的冬季可能导致冬小麦生长过快,抗寒能力降低,从而面临减产的风险。
此外,冬季持续的温暖也可能导致土壤水分蒸发加快,对春季的农事活动不利。
出伏大晴天,来年三月旱
又有农谚提醒我们:“出伏大晴天,来年三月旱”。这是古人根据多年观察得出的经验。意味着如果出伏天气晴好,那么随之来年农历三月,干旱的可能性较大。
这里所说的“三月”实际是指农历三月,即阳历的4月份。这正是春季耕种的关键期。大旱可能导致种子难以发芽,从而影响农作物的播种时机,为农业生产带来困难。
同时,在农历三月,冬小麦进入灌浆期,其对水的需求量增大,若此时遭遇干旱,小麦的产量也可能受损。
出伏光打雷,连阴滴到秋
古人曾言:“出伏光打雷,连阴滴到秋”。
这意味着如果在出伏天,只是雷声轰鸣而无雨降落,那么按照古人的观察,接下来的天气将会是连绵不断的阴雨,一直延续到秋季尾声。
一般情况下,出伏之后的大气对流较弱,雷声并不常见。但如果确实有雷声而无雨,往往预示了不太好的气候趋势。
这时节农作物逐渐进入成熟阶段,如果连日的阴雨侵袭,农田的环境会显得过于潮湿与阴冷。
在这样的气候条件下,农作物的光合作用会大大受限,导致粮食成熟不足,籽粒发育不完全。此外,过多的潮湿可能还会引起农作物发芽和发霉,影响其收储和贮藏。
综合考量,古语中所说的“不怕出伏雨,就怕出伏晴”实际上包含了深沉的农业智慧。
出伏的降雨往往预示着即将来临的寒冷冬季,而出伏时的晴天可能意味着来年春季的干旱。
古人的经验教训提醒我们,要关注天气的每一个变化,因为它们关系到农业生产的每一个细节。
#暑期创作大赛##挑战30天在头条写日记##三农#
关键词: